召陵会盟:激荡春秋风云
日期: 2024-11-11 来源:漯河日报 点击:
今年是召陵建区20周年。这是召陵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召陵再铸辉煌的新起点。召陵为中州古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曾到过此地。齐桓公在此会盟诸侯,霸业兴盛。
11月8日,在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负责人李江涛的带领下,记者探访了史书中的召陵故城,回望2600多年前的那次召陵会盟。
春秋时期,召陵为陈、蔡、楚、郑四国通衢和战略要地。历史上召陵故城的大致位置就在今天的召陵区召陵镇召陵村一带。
刚到召陵村,村头路东“召陵之盟”“点将台”等几个大字便映入记者眼帘。顺着进村的道路往北走十多米,一块写有“召陵故城遗址”的石碑立在路西一棵老树旁。召陵故城遗址是2006年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郾城县记》记载:“召陵寨南门外路东有平台,高丈许,周围五十步。士人曰:‘齐桓公点将台。’今废。出土文物有斧、锛、镞等石器;鬲、豆、壶等陶器片及春秋至秦时的砖瓦、白陶瓮、虎形镏金镇墓兽头等。”
顺着村里的路往北走,记者来到召陵故城的城墙下,两道七八米高的土墙分列东西,黄土壁立,有明显的筑造痕迹,墙顶杂树丛生。这看似普通的土墙却是春秋时期召陵故城的标识。2600多年前,齐桓公统率八国诸侯联军,与楚国在召陵陈兵相向,著名的召陵之盟就在这里缔结。
《左传》记载,公元前657年的一天,蔡姬和齐桓公在园中乘舟游玩,顽皮的蔡姬故意晃动小船逗齐桓公,齐桓公有点儿害怕,再三叫蔡姬停止,但蔡姬却觉得齐桓公害怕的样子很好玩,便故意让船摇晃得更加剧烈。划完船后齐桓公余怒未消,派人把蔡姬送回了蔡国,但没有与她解除婚约。蔡穆侯看到齐桓公竟为这么点儿小事将妹妹撵回来,十分恼火,于是又把蔡姬嫁给了南方新兴强国楚国的楚成王。
齐桓公本想要蔡姬回娘家后反省,杀杀她的娇气,没想到蔡穆侯竟又将她另嫁给了楚成王,一怒之下,依从管仲的计谋,率领八国诸侯联军讨伐楚国。
李江涛说,楚国不断向中原扩张,严重威胁了齐国的霸主地位。齐桓公以伐蔡为借口,乘机伐楚。也正因此,八国诸侯联军的行动一开始并未引起楚国的注意。
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春天,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诸侯联军,车辚马萧,浩荡南下,蔡国不战而溃,大军直奔楚国边境,驻扎于召陵。
蔡姬荡舟为齐桓公出兵提供了借口,而齐桓公讨伐楚国,还有更冠冕堂皇的借口,那就是楚国不遵守周朝的贡赋制度,不按时向周王室纳贡。
按规定,楚国每年必须进贡当地特产青茅(也称苞茅、香茅)。青茅用于周王室祭祀时滤酒,即把刚酿出来的浊酒过滤成清酒,用清酒祭祀祖先和神灵。在那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祭祀滤酒非常重要,所以青茅被列于九贡之首的祀贡。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不按时纳贡成为常事,楚国虽然口头上尊崇周王室,但实际上已多年不向周王室纳贡。齐国正是抓住楚国不按时纳贡这点,陈兵楚境。
楚国见齐国的盟军强大,不敢贸然率军交战。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管仲代替齐桓公回答:“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楚国使臣不卑不亢地回答,不贡青茅,确实是他们的罪过,以后一定按时纳供。至于昭王南征没回去,齐桓公应到汉水边去问。
两国军队从春天相持到夏天,楚成王又派大夫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讲和。齐桓公看到楚国强大,不能用强力使楚国屈服,亦决定通过谈判结盟。楚国答应继续向周天子纳贡。屈完也代表楚国与齐国等各诸侯国,在召陵订立了盟约,互相结盟。
据清《四库全书》统计,齐桓公有“衣裳之会”(所谓“衣裳之会”是相对于兵戎相见的“兵车之会”而言,指的是和平会盟)11次,“兵车之会”4次。其中召陵会盟,是齐桓公组织的声势浩大的一次会盟。这次会盟,使齐桓公声威大震,并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
“鲜有人知的是,齐国主导召陵会盟后,晋国也曾联合其他诸侯国在此与楚国会盟。”李江涛说,公元前506年,晋国召集有周王室大臣参加的中原18诸侯国,先后会于召陵和皋鼬,讨伐楚国。晋国召集的18诸侯国有齐国、鲁国、宋国、蔡国、卫国、陈国、郑国、许国、曹国、苔国、邾国、顿国、胡国、滕国、薛国、杞国、小邾国。这是春秋时期以一国之力发起的最大规模的诸侯会盟,也是晋国霸业最后的辉煌。这次会盟中,晋国大夫士鞅将楚国的贪婪丑陋行径公之于众。
烈烈征师、赫赫高台,早已化作渺渺尘烟。如今的召陵村南边是条大路,车流不息。召陵村边有一高大石碑,碑文介绍了召陵之盟。人们来来往往,忙于生计,平静祥和。历史与现实,在这片土地上就这样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