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 新召陵
日期: 2024-09-24 来源:精彩召陵 点击:
千年古邑 青春召陵
漯河东部,有一片“号召天下之高地”,战国时期此处已建城邑。
历经2000多年风雨洗礼,见证无数历史变迁,一代又一代人在此出入栖住、繁衍生息。
当历史指针指向2004年9月23日,这片古老的土地,被赋予了全新的名字:召陵区。
自此,漯河的城市发展拉开了新空间。向东而进,图强布新。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孺子牛”和一批接着一批拼的“拓荒牛”,从零开始、敢闯敢拼、创新突破、久久为功,把一张白纸绘出了新图景,打造出了一片现代化新城,于时代劲风中绽放出绚烂的“新发展极”。
一
召陵,历史悠久而闻名。春秋时期,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曾到过此地。齐桓公在此会盟诸侯,霸业兴盛,召陵迎来历史上第一次高光时刻。战国时期,魏国在此建立召(zhào)陵邑。秦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召(zhào)陵为县。两晋时,因避晋太祖文皇帝司马昭之讳,“召(zhào)陵”改为“邵陵”。南北朝时,“邵”复改为“召”,但仍沿袭晋时发音读 “shào”,并沿用至今。
召陵,人文深厚而璀璨。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他所著的《说文解字》成为后世“重要的汉字工具书著作”和“中国最早的字典”。东汉廉吏范滂,千古流芳,深受后世尊崇,苏东坡立志向他学习,文天祥亦有诗赞之。这里,还走出了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王拱璧先生,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改革开放以来,这片土地上又涌现出优秀企业家万隆、当代著名画家周彦生等一批杰出人物。
光阴流转,沧海桑田。
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漯河交通区位优势再升级。百年京汉铁路和沙颍河航运在这里交汇,让漯河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旱码头”。为了方便通行,人们在车站附近横跨铁路修建了一座木制拱桥,被称作“天桥”。铁路东边的街被称作“天桥街”。
一条天桥街,半个老漯河。位于召陵区的天桥街周边由于交通优势明显,工商业发展迅速。大椿树、三尺门、海员俱乐部、码头“老搬”、万祥商号等,成为漯河独特的商埠文化符号和标识;烟厂、3515、老双汇大厦这些工业遗存和被誉为豫中南地区“汉正街”“小义乌”的光明路,记录下漯河现代工商业一个又一个的“芳华时代”。
这,就是召陵,一个承载历史与古韵的文化之区。
二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乘着时代的东风,召陵开启了产业发展的赶超跨越和蝶变腾飞。
从窑场林立到绿色转型。新区伊始,召陵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林立的窑场、高耸的烟囱、红火的砖瓦交易背后是土地资源消耗、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006年开始,区委、区政府痛下决心,关闭、取缔、拆除黏土砖瓦窑场300多座,以“腾笼换鸟”的思路和“凤凰涅槃”的勇气,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设立东城产业集聚区到成立省级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从建设东兴电子产业园到打造中国(漯河)电子商务产业园,一次次探索改革和转型升级中,电商物流产业在这片砖窑废墟上破茧而出、壮大成势,召陵成为辐射豫中南、全省第二大快递物流分拨转运中心和国家电商示范基地。
从星星之火到经济园区。2021年6月,召陵区迎来了产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宠物经济专业园建成使用。在宠物食品“链主”企业的带动下,两年时间,园区相继入驻中誉宠物等20多个项目,产品涵盖宠物零食、保健品、猫砂等1000多个品类,形成了一个年产值突破10亿元的产业集群。小萌宠做出了大产业,再为现代化食品名城建设赋能添彩。
从靠大扶大到聚链成势。20年来,作为双汇、际华三五一五等漯河头部企业总部所在地,召陵区靠大扶大联大,相继推动双汇第二、第三工业园,际华三五一五新厂区等重大项目落户该区,实现了“大树”深扎根、“老树”发新枝,并以前瞻眼光引进了正大、顺丰、申通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一棵棵“新树”茁壮成长、开枝散叶。招新引强,不忘扶植本土“老产业”。这几年,该区依托传统的装备制造业,不断培育增量,建成电力装备产业园,推动永光电力、世林机械等骨干企业传承发展、创新突破,助力漯河市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做大做强。
这,就是召陵,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新之区。
三
要想富,先修路。20年前从市区去召陵,只有一条大路——人民路。后来,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召陵的城乡交通工程掀起了建设高潮。黄河东路、漯上路、龙江东路、东山路等大路陆续竣工通车,畅通了召陵对外的交通联系,拉大了新区框架。汾河路、阿里山路、延河路、玉山路等城市道路加速织密成网,城区道路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出行更加便捷。20年间,召陵形成了 “十横十三纵”的交通路网格局。待新107国道竣工通车后,召陵区的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经济发展优势更加明显。
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只是召陵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一个缩影。
20年来,召陵区民生项目一年接着一年干,建成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周彦生艺术研究院和城乡一体化供水设施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点工程;新修、改造农村公路809公里,成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区);建设瑞贝卡、金色龙湾等住宅小区和城市综合体20个,高楼林立设施齐全,让城区品质功能提档升级;建成运营龙湾美食街、豫中南农贸市场、解放路和黄河路农贸市场等一批新型特色示范标杆市场,为辖区群众提供便捷和舒适的消费环境;进驻9家金融机构,实现供气、供热全覆盖,城市功能要素加速集聚;改造城中村4个、老旧小区169个、背街小巷480条,新建街头游园20个,建成开放长22公里的汾河生态水系,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20年来,召陵区民生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聚焦“一老一小”,加大居家养老和普惠托育投入,建成区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所、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4个、幸福院151个,升级改造敬老院3所,3年建成投用3所区直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召陵中学、许慎高中等学校50所,召陵区也被评为国务院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
这一个个项目和一件件事,写就了一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文章”。
这,就是召陵,一个建设美好家园的幸福之区。
四
2013年8月,伴随着青年村乡撤乡设镇,召陵区从此告别“乡”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十多年过去了,而今的青年镇城镇体系更加合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城乡经济循环更加畅通,特别是随着正大全产业链项目的落户,这个传统的农业乡镇插上了现代工业的翅膀,实现了一产二产手拉手、一起跑。
我们将视野转向老窝镇,这是一个传统特色农业镇,“穆杨的葱,鲍庄的蒜……”这句顺口溜说的就是老窝的蔬菜产业。这里除了蔬菜出名,烟叶、辣椒、花生、瓜果等产业也很有特色,一个个特色产业奏响了一首首乡村“富民曲”。
万金镇,这个具有历史典故的名镇,近年来凭借着便捷的交通和连通辐射周边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大大改善。在乡村产业发展上,万金镇积极打造双汇团餐供应链,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种植,以工哺农、以工促农,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
召陵镇作为建区之初的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借助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大力发展现代新型农业,大徐西瓜、白庄甘薯、拐张麻糖等“农”品牌,成为富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甜蜜事业”;传统养殖业已经形成规模化、产业化链条,牲畜出栏量稳居全区第一;社会治安彻底扭转并持续向好,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乡村振兴绽新颜,城区焕新更宜居。
召陵城区,被漯河人称为“铁路东”,主要辖天桥、翟庄、东城三个街道。20年来,召陵区委、区政府一手抓老城更新,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治理万祥街、人民路等积水难题,整修纺织路、人东一巷等背街小巷,改造棉麻龙泰等老旧小区,补齐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短板;一手抓基层治理,以党建为引领,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为“主心骨”和“旗帜”,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办好“党建联建联席会”、社区共享食堂、“爱见周六”志愿服务、“幸福学堂”、“健康夜市”等一件件“微实事”,探索出了宝贵的“召陵经验”、树立了“召陵样板”。在全省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上,省委组织部给予了“省内学习漯河市漓江路社区、省外学习上海市杨浦滨江”的高度评价。
这,就是召陵,一个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之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召陵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围绕省委“两个确保”奋斗目标、“十大战略”重要部署,锚定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以“三区三基地一家园”为载体加快建设高端食品产业集聚区、电商物流产业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召陵实践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