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陵区 “丰”景如画载希望 “农”墨重彩绘新篇
日期: 2024-09-24 来源:精彩召陵 点击:
春华秋实又一载!
9月12日,漯河市召陵区农业领域传出喜人成绩:连续19年完成上级下达粮食生产目标,连续17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域创建为美丽小镇;国家级农业强镇顺利通过审批,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取得突破;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成绩的背后,是召陵区农业农村工作走过的坚实足印。2024年,召陵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三农”工作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优。
聚焦粮食安全
筑实发展基础
仓廪实,天下安,民以食为天。召陵区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通过科学种植、病虫害防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24年全区小麦平均单产591.5公斤,同比增长9.56%,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面积62.87万亩(夏粮33.53万亩、秋粮29.34万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9.83万亩,开展技术指导300余次,筹措306万元资金完成小麦统防统治面积32.7万亩,小麦总产19.83万吨。蔬菜种植面积4.3万亩(含复种),产量约12.8万吨,蔬菜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措施是粮食丰收的关键,措施到位,粮食根基才会筑牢。在着力提升耕地质量方面,召陵区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在抓好农业科技支撑方面,坚持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加快优化各项高产高质高效关键技术,加大集成和推广应用力度;在推动“五良”融合共促方面,实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团队作战”、合力攻坚,努力把各方面、各环节的增产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逐步实现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召陵粮仓越来越丰盈。
聚焦品牌战略 提升竞争实力
在召陵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一股品牌农业的热潮正在兴起,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不断提升着农业的竞争力。品牌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
走进召陵区白庄村千亩烟薯种植基地,随着机械来回穿梭,一个个粉红、饱满的烟薯破土而出。放眼望去,一筐筐排列整齐的烟薯整装待发,各项工作紧张有序开展,绘就出一幅丰收美丽田园画卷。
“我们先后探索试种了草莓、辣椒、玉米,但效益不明显。2022年,省农科院专家到我们村调研,提取了土壤样品化验,发现我们这里土壤含有微量元素硒,适合种植红薯。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小规模种植了500亩烟薯25,效益比较好,亩均稳产8000斤左右,每亩产值在1.2万元左右。今年我们进一步整合土地、水权资源,集中连片种植烟薯1000亩,每亩产量在8000斤至10000斤,按照当前的市场行情,亩产值在1.2万元至1.5万元,烟薯基地产值预计达到1200万元以上。”白庄村支部书记白海涛介绍说。
现如今,烟薯25种苗远销内蒙、广西等地,年订单1000多万株,年产值1200多万元,年利润280多万元。在白庄村的辐射带动下,带动种植甘薯11000亩,年产值6600多万元,带动群众增收2200多万元。
在召陵镇大徐村,培育了大徐西瓜主导产业,发展西瓜大棚720座2600亩,年产值6000多万元,年人均增收13000元,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西瓜大棚2000多亩。
近年来,召陵区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吊瓜、甘薯、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与中原食品实验室合作共建甘薯研究院,揭牌中原农投(召陵区)种苗研发中心。成功培育农业强镇2个,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累计认证“三品一标”9个。通过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13家。在品牌农业引领下,召陵区正朝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继续发挥其强大的竞争力,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更大的贡献。
聚焦融合发展 激发产业活力
8月8日,正大蛋业(漯河)有限公司青年鸡场进鸡仪式举行,首批18万只鸡苗顺利进场。装载鸡苗的卡车驶过鸡场专用消毒通道后进入青年鸡二场,在工作人员的有序组织下,一只只鸡苗被转运到培育车间,不到3个小时,18万只鸡苗全部搬进了新家,标志着正大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正式投产运行。
据了解,正大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由召陵区政府、市发投集团、正大集团三方共同建设,总投资65亿元,占地面积682.6亩,以300万只蛋鸡场、青年鸡一场、青年鸡二场、有机肥厂、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项目为主。首批鸡苗预计在100天后转入蛋鸡场开始产蛋期管理。正大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满产后日产鸡蛋可达240万枚左右,年产鸡蛋5.25万吨,年产有机肥11万吨。
走进召陵乡村田野,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画卷徐徐展开。智能化的温室大棚中,先进的传感设备实时监测着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参数,为农作物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条件。在这里,科技与农业完美融合,打破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以上,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区)。
按照“三链同构、农食融合”的发展思路,召陵区围绕正大绿色循环经济示范园,以蛋鸡场为核心,流转周边土地1万亩,建设种养一体循环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服务”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信息科技为召陵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通过“农业+电商”“农业+加工”“农业+生态”等多业态发展,全区农产品网络年销售额约2.5亿元,实现“产供销”一体,带动全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聚焦农村改革 增强经济赋能
在召陵,集体经济正以蓬勃之势,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全区积极探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从特色农业产业到乡村旅游项目,从农村电商平台到农产品加工企业,总结推广资源发包、物业出租、资产入股、集体经济产业园等集体经济增收“十种模式”,鼓励镇村“一村一策”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推动村收入增幅能有较大提升。
目前,召陵区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2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市级30家;家庭农场达351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16家。今年以来新增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41个。
统计显示,全区农村集体资产总额9.46亿元,经营性资产总额4.3亿元,非经营性资产总额5.16亿元。
聚焦生态宜居 建设和美乡村
走进召陵区老窝镇朱王庄村,只见街道两侧绿树成荫,樱桃、美国红枫、月季等600余棵绿化苗木郁郁葱葱,一派整洁有序、生态文明的蓬勃景象。
近年来,召陵区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成效显著,朱王庄村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围绕城乡融合发展,以人居环境清洁、建筑风貌美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特色产业壮大、乡村治理有效为主要目标,全区大力开展乡村建设,依托各级项目资金,创建美丽小镇4个,其中省级2个(万金镇、青年镇)、市级2个(召陵镇、老窝镇),创建乡村建设示范村13个,打造美丽宜居村41个,打造幸福生态旅游线路2条,各镇示范线路8条,打造出“村庄宜居、生态优良、经济发展、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的升级版美丽乡村。
今年,召陵区更是扎实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把“生态宜居星”创建与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清理私搭乱建、残垣断壁等5150处,整治“空心院”、荒沟荒片等1960多个,完成市定造林目标226亩;整合总投资9.5亿元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乡村建设项目51个,已全部开工。聚焦农村污水治理难点,对全区142个行政村进行了近、中、远三期科学规划生活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一期已启动开始建设;创新实施“四小园”工程,全区提升原有四小园1765处,新建四小园2685处,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累计改厕43430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94%,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100%,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聚焦绿色发展 强化生态建设
绿色,是召陵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作为种植、畜牧强区,召陵将这抹绿色汇入农业发展全过程。召陵区从化肥使用、农药使用、农膜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无害化处理等多个方面细化管控措施,科学引导种植户、养殖户生态种植和养殖。
绿色农业的背后,是一连串持续变化的数据:合理控制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化肥利用率为42.07%,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农药使用量连续3年实现零增长,创建省级生态农场2家;废旧农膜综合回收率达93%,连续实现正增长;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主要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95%以上。加强农产品追溯管理,累计完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注册经营主体137家,农产品质量检测总体合格率为99.8%。
与绿色农业相得益彰的是绿色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召陵区畜禽养殖场户粪污配套处理设施得以完善和提升,有效解决了畜禽养殖场户因粪污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打破了因环保问题所带来的减产、停产问题,极大提振了养殖场(户)的养殖信心。
其中,全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4%以上,推动了召陵区畜牧业走上绿色、循环、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此基础上,召陵区大力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种植业化肥替代工作向纵深推进,打造畜禽粪污收集-运输-储存-处理-加工-施用到田等全链条专业化服务。
现代农业高歌起,无限生机绽沃野。回顾过去,召陵区农业农村工作扎实推进,实现了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满目沃土一片春意盎然。展望未来,召陵区正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铺展开农业产业更兴旺、乡村面貌更迷人、农民口袋更殷实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