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陵区中等专业学校
日期: 2024-05-06 来源:漯河日报 点击:
召陵区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于1912年,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著名乡村教育家、中国同盟会早期会员王拱璧创办的青年公学,是召陵区教育局直属的唯一一所公办职业学校,是河南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学校。2023年,该校顺利通过河南省职业学校标准化工程验收。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该校践行“全面发展重素质、培养特长育人才”的办学核心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落实“先成人、再成才、能成功”的办学思路,恪守“奠基幸福人生、追求美好未来”的校训,着力创建“勤思、乐学,每天都有点滴进步”的优良学风,全力打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风。力争通过不懈的努力,把学校建成师生幸福感强、社会满意度高的学校。
文化育人 环境育人
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学校远离闹市,建设布局合理、功能明晰、错落有致。校园内碧草绿树交相辉映,文化气息浓厚,为师生教学、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校园软硬件设备条件齐全。校园内教学大楼、实训中心、图书馆、体育馆、报告厅、演播厅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沐弘泉、淬心园、红色教育长廊、拱壁文化长廊、校史馆等人文景点蕴寓丰富的文化内涵。学校拥有400米塑胶跑道、标准足球场,有符合标准的球类运动区,包括7个室外篮球场、1个室内篮球场、1个室内排球场、1个网球场、6个室外羽毛球场和30张室内乒乓球台。充足的各类运动场地为学生们提供了酷炫青春、展示风采的舞台。
师资雄厚 师德高尚
学校具备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比例适当。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2人,其中在编教职工90人、外聘教师22人。专任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数22人。专业课教师62人,比重不低于专任教师人数的60%。“双师型”教师61人,比例不低于专任教师50%。省、市级教学专家、职教名师、学术技术带头人35人。学校各个专业配备具有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任教师不少于2人。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为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
学校以“敬精”核心理念为指引,贯彻“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教师培养理念,培养了一支师德高尚、敬本务实、精研创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
对口升学 硕果累累
近年来,在优化就业渠道的基础上,学校注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升学教育。学校开设对口升学班,通过对口升学,打破中职升学壁垒。2023年度毕业生人数为585人,其中575人升入高一级学校,有133人被河南科技学院、信阳师范大学等本科院校录取。在今年刚刚过去的河南省职业教育联盟考试中,该校旅游管理专业囊括了前四名,种植类专业取得了第二名、第三名的成绩。每年有超越、每年有惊喜、每年有收获!而每一次的超越、惊喜和收获都与该校“注重基础、扎实有效、善于挖掘学生潜能、不让一名学生掉队”的教学理念相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该校不断推进教育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抓好课堂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为我市的中职教育贡献了力量。
产教融合 以赛促教
学校设有计算机应用、汽车应用与维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现代农艺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疫、旅游管理6个常规专业。同时,结合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新设运动训练、美术绘画、工业机器人应用、电子商务4个新型专业。围绕召陵区打造“三区两基地一中心”战略目标,该校重点建设了现代农业、网商客服两个专业群,立足于地域经济发展,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
学校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中职学生成长特点和兴趣来提升他们的素养。学校组建有艺术插花、植物嫁接、汽车维修与服务、旅游管理、餐饮服务、动物趣研、书法美术、手工制作、国学经典诵读等20多个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加入。
学校利用职业教育活动周开展多姿多彩的技能竞赛和社团活动,为学生搭建职业培训、专业展示、技能大赛等成才平台,让学生在丰富学习生活的同时练就一技之长,在展示青春风采的同时为成就出彩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在技能教学的道路上,学校坚持贯彻“以赛促教”的教学管理理念。艺术插花、蔬菜嫁接、中餐宴会摆台、计算机技能竞赛、汽车基本检测与维护等专业在市级比赛中均名列前茅;艺术插花、导游讲解等专业在省级比赛中取得过亚军名次。
文明风采大赛成绩突出。在2022年河南省第十六届“文明风采”大赛中,该校参加“数学基础素养与应用”赛项的两名学生均荣获一等奖。在2023年河南省第十七届“文明风采”大赛中, 该校参加“数学基础素养与应用”“汉字听写”“爱国主义故事”赛项的学生均荣获二等奖。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学生邓艺博在本次“文明风采”大赛中荣获“唐诗宋词飞花令”赛项冠军。
回顾历史,感慨万千,展望未来,信心满怀!更美的风景永远在前方,追梦者的脚步不会停歇。召陵区中等专业学校全体教职工始终将学校发展作为己任,将复兴历史名校作为奋斗目标,在全力以赴争创全国职业教育特色学校的同时,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栋梁之材,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锻造优秀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