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进入适老模式

古祠三百年 家训代代传


日期: 2024-07-29 来源: 点击:




  漯河张氏祠堂位于召陵区老窝镇河状村,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祠堂中“世务耕读 书香绵延”的家训深深影响着张氏后人。如今,漯河张氏祠堂是市、区两级文保单位和河南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保护项目。
 
  河状村位于召陵区老窝镇西部。7月23日,记者驱车从市区沿沙河东侧河堤前行,30多分钟就到达该村。在村中的小商店询问张氏祠堂的位置时,记者感受到该村淳朴的民风。村民们都很热情,今年59岁的村民张丙离主动陪同记者前去张氏祠堂。
 
  张氏祠堂在村子的中北部。在祠堂前的道路一侧,矗立着一块写有“漯河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石碑。
 
  祠堂坐北朝南,大门上是单檐硬山式小青瓦屋顶,古香古色。步入院内,通往三开间拜殿的道路东西两侧各建有厢房。据张丙离介绍,厢房包括祠堂的围墙都是近几年修建和加固的。
 
  由拜殿向北来到正殿,张丙离指着正殿悬挂的“世务耕读 书香绵延”的家训和供奉的张家始祖牌位告诉记者,张家始祖生活的年代距今已经有600多年。
 
  拜殿西侧有张家祠堂的简介。张丙离向记者介绍,河状村张家始祖原居山西洪洞县。明永乐三年,也就是1405年,先祖任陕西省华州知州,后受诏调遣周边山西百姓迁居到河南,也就是如今的河状村。先祖知书达理、学识渊博,安居此地后,对后代子孙提出了“世务耕读 书香绵延”的家训。此后,河状村张氏后人恪守家训,耕读传家。清乾隆年间,张氏后人兴建了祠堂,距今近300年。张氏祠堂规模最大时占地700多平方米,院中松柏叠翠,正门、拜殿和正殿气势恢宏。但1927年,张氏祠堂在军阀混战中遭到破坏。1993年,张氏后人集资修缮了祠堂。
 
  张氏祠堂的拜殿东西两侧,分别悬挂着“双凤齐飞”和“寒潭秋月”牌匾。“双凤齐飞”是指张氏八世祖张问政遵家训耕读传家,严于教子,所生三子中,长子凤翳、次子凤翮皆考中进士。“寒潭秋月”匾额的落款赠送者为“江南镇江州同僚乡绅”。张氏九世祖张翔伯出任江南镇江州知县时,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当地乡绅敬赠“寒潭秋月”的牌匾,赞誉其“清如寒潭明如秋月”。
 
  记者注意到,祠堂拜殿上方雕梁画栋,两侧存有清朝的碑文,上面详细记录着祠堂的修缮过程。拜殿和正殿的建筑砖雕精美绝伦,从中可以窥见昔日祠堂的辉煌。
 
  “漯河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繁,张氏祠堂这样的民间古建筑能保存得如此完整,是很少见的。”采访中,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张氏祠堂为清代古建筑,南北长12.1米,东西宽10米,建筑面积121平方米。张氏祠堂对研究移民文化以及明清时期漯河的民风民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采访中,张丙离向记者展示了《张氏家谱》,里面详细介绍了河状村张氏子孙后代的情况。张氏自明代至今已传承至第二十世。家谱里还记载了分布在周边县市的5000多名族人的分支脉络。“张氏祠堂是河状村张姓人的精神家园,家训激励着张氏后人耕读传家、团结友善、发奋图强、报效国家。”张丙离说:“每三年,张氏后人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祖典礼。”
 
  据了解,在2006年和2008年,召陵区政府和漯河市政府分别将张家祠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张氏祠堂被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公布为河南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保护项目。此外,记者从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张氏家谱》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也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成为我市发现的祠堂中保存较全、较完整的家族宗谱,为漯河张氏姓氏研究及家族发展史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责编:】 【审核:焦艳艳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Copyright © 2000 - 2018 LHSL.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 办:召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 办:召陵区政务信息中心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395-2600123  电子信箱: slzfw @ 126.com
    政府网站标识码:4111040002      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6466号      豫公网安备 411104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