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进入适老模式

何永生:挖掘特色资源 促进文农旅融合发展


日期: 2024-04-15 来源:漯河日报 点击:




  “我喜欢收藏很多年了。平时与各地藏友交流时看到有关漯河的藏品,我就赶紧想办法收藏。”近日,在召陵区宿寨文化馆,该馆负责人何永生向来参观的游客介绍。
 
  据了解,该馆清明节期间游客人数和往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游客以散客为主,很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来的。外地游客数量远超本地游客。
 
  “我们仨专程从许昌赶来。”魏先生说,“太震撼了!没想到在这里能看到这么多翔实的历史资料和丰富的藏品。个人能收藏这么多藏品真不容易。”
 
  何永生以前在外地做生意,收藏是业余爱好。2019年他回到家乡,利用自家院子建起宿寨文化馆,专门用来展示自己的藏品,以促进民间文化交流并弘扬红色文化。
 
  “我有上万件藏品,其中大多数是红色藏品。”何永生说,“这些藏品有购买的,有藏友赠送的,也有和藏友交换的。它们见证了一段段历史,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在文化馆一楼,徽章、证件、照片等藏品被分门别类放置在玻璃柜内。每一件藏品旁都有介绍其名称及背后故事的标签。
 
  一枚三角形的校徽摆放在显眼位置,上面有“励行”的字样,吸引了大家的关注。何永生介绍,这是漯河励行中学的校徽。漯河励行中学是爱国人士高靖侯于1934年秋创办的一所私立中学。高靖侯是河南项城人,早年为寻求救国真理远赴日本求学。1934年夏,高靖侯来到漯河筹建励行中学。他请来了名誉校长,聘请社会名流做校董,择定校址(今漯河二中),独自出资,建校舍、置校具、聘教师。曾有数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此任教并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漯河励行中学小队,引导一大批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
 
  谈及漯河励行中学的历史,何永生打开了话匣子。“这是不断深入学习的结果。”何永生说,“只有学得越多,才能更好地了解藏品价值、发现更多珍贵藏品。7年前,我在一位藏友的微信朋友圈看到这枚励行中学校徽,交涉半年才得到它。”
 
  灰瓦、凉亭、绿树、奇石等错落有致,花草随风摇曳。宿寨文化馆后院古色古香、雅致清幽。院子正中立着一尊孔子雕像,一面墙壁上写有“孔园”字样。何永生告诉记者,他为后院起名“孔子文化园”,主要是为了传承孔子文化。他经常组织周边村庄的孩子在此晨读,让孩子们通过学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宿寨文化馆的二楼也悬挂着孔子像,摆放着与孔子有关的书籍、图片及相关历史藏品,处处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何永生介绍,孔子周游列国时途经宿寨,众弟子席地而坐,聆听圣人抚琴,并在此借宿。为纪念孔子曾在此住宿,后人将村名改为“宿寨”。
 
  “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孔子的思想、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何永生说,宿寨文化馆建成后,每年接待研学、观光旅游人员5000人次,为村庄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宿寨文化馆先后被命名为召陵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召陵区家风家教示范基地、召陵区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河南省级“四美”小院。何永生被评为省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
 
  随着漯河幸福乡村游5号线的开通,前来宿寨文化馆参观和学习的人更多了。但何永生并不满足于这些。他有更长远的规划:要带动更多村民致富,促进文农旅融合发展。“穆杨的葱,鲍庄的蒜,呼雷张的甜秫秆,枯河的好鸭蛋……”何永生说,老窝镇紧临沙河,特色农业蓬勃发展,花生、辣椒、大蒜等农产品远近闻名。他要以文艺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促进文艺繁荣;大力培植旅游项目,利用旅游资源充分发挥老窝乃至召陵的绿色农产品、老字号的优势,开发精优特农产品文创项目,搞好文农旅文创产品,把召陵的优质农产品推销出去,促进乡村振兴。




【责编:】 【审核:焦艳艳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Copyright © 2000 - 2018 LHSL.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 办:召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 办:召陵区政务信息中心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395-2600123  电子信箱: slzfw @ 126.com
    政府网站标识码:4111040002      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6466号      豫公网安备 411104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