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漯河粮食稳产增产秘诀!


日期: 2022-06-20 来源:漯河日报 点击:




  “今年每亩地打了1500多斤,还卖上了好价钱!”6月16日,说起今年的小麦产量,舞阳县马村乡前姚村种粮大户朱振兴笑得合不拢嘴。这两天,他的小麦刚刚以每斤1.53元的价格全部卖完。
 
  近年来,我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加大种业培育力度,扩大高标准农田规模,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助力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基地,漯河市现代种业产业园,漯河市金秋乐种业产业化联合体在召陵区揭牌。“联合体成立后,将形成以邓襄镇为中心,逐渐辐射周边的发展格局。”联合体负责人崔顺梅告诉记者。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新品种选育步伐,先后选育新品种57个,其中小麦品种21个、玉米品种15个、花生品种12个、红薯品种7个、大豆品种2个。2021年以来,审定14个新品种,5个花生品种通过农业部新品种登记,建成农作物高产示范基地31个。如今,我市已成为豫中南较大的种子生产基地,生产的小麦种子除满足我市需求外,还销往安徽、湖北、江苏等地。
 
  地头,白色的小房子依次排开;田间,每隔几米就有一根一米多高的黑色水管。“这是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农作物缺水缺肥了,就靠它来补充。”舞阳县文峰乡种粮大户赵文明告诉记者,去年马村乡被确定为国家级水肥一体化示范区,田地里能免费安装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得知这一消息,他一口气在当地承包了400多亩地,今年每亩小麦产量平均达到1450斤。
 
  近年来,按照中央、省部署要求,我市先后推广了化肥减量增效、节水增粮增效、绿色种养循环三种增产增收模式,让农民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市农业农村局土肥站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刚刚结束的夏收中,舞阳县化肥减量增效和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综合示范区的318亩示范田实收小麦57.84万斤,折合亩产1819斤;舞阳县节水增粮增效综合试验区的33.75亩示范田实收小麦6.8万斤,折合亩产2015斤。
 
  顺着颍河一路向北,各种现代农业设施和农技推广站不时映入眼帘。“郾城区西大坡的10万亩示范方和临颍县示范方连在一起,形成了30万亩的规模,这在全省都不多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数十万亩良田连片起势的背后,是我市连年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结果。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五化”标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1.2万亩,占全市农田总面积的70.6%。同时,相关部门不间断组织开展农田水利设施排查,先后整修机井36683眼,疏浚排水沟渠1832公里,有效夯实了粮食丰产丰收的基础。在农田管护方面,我市积极探索长效管护机制,高标准农田设施三级网格化管理和“一长三员”管护经验在全省推广。
 
  在郾城区新店镇庄店村一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各种专业仪器每隔一个小时就自动把数据上传到全市农业物联网平台。“这个区域站覆盖了7万多亩农田,可以全天候监测农作物长势。”该区域站站长刘国庆告诉记者。
 
  目前,我市已建成26个农技推广区域站,每个区域站覆盖一两个乡镇,实现了农技推广全覆盖。针对去年10月农田水位较高、秋收较晚造成全市小麦播种延误的情况,我市通过“以种补晚、以技补晚”等措施,种足种好小麦。全市小麦播种面积达237.26万亩,其中优质小麦达122.56万亩。今年入春以后,市、县、乡专家根据苗情和天气情况等,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及时采取中耕、追肥、化除措施,有效促进了苗情转化升级。在去年12月中旬和今年2月初、3月底气象部门的3次卫星遥感监测中,我市一、二类苗占比均居全省前三位。




【责编:】 【审核:焦艳艳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Copyright © 2000 - 2018 LHSL.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 办:召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 办:召陵区政务信息中心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395-2600123  电子信箱: slzfw @ 126.com
    政府网站标识码:4111040002      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6466号      豫公网安备 41110402000447号